
韦德网址 Fuzhou Yuany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日期:2024-01-18 来源:GRC线条
9月25日和26日,吉孚动力技术(苏州)有限公司(GRC)举办了主题为“创新的动力”的变速器技术研讨会,遍请国内各整车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会分享最新的变速器技术及发展报告。期间,吉孚动力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立(Ulrich Plewnia)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并暗示GRC是“大DCT项目”的幕后主导。下文基于访谈实录。
: 请先介绍一下GIF最初来到中国时候的情形,以及自2007年在苏州建厂之后的业务进展。
吴立:其实我们很早便进入中国,2003年就慢慢的开始在上海成立代表处进行运作了。从2003年到2006年,国内变速箱起步起步,那么我们也是花这三年的时间来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我们得知在中国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客户很喜欢被给以本地化的支持。再者中国人面对众多来自欧美不熟悉的供应商,他们不知道该选择谁信任谁,而如果就在他公司旁边有个供应商,他就可以去直接去咨询,信任度更强。所以我们在2006年8月时就成立了苏州工厂,然后花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开始备办手续、建厂,到2007年正式开业。
从设厂开始我们有两大工作,第一就是销售,去获取项目,我们和国内的主要OEM厂商,比如长安集团、上汽集团等厂家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和很多日本客户建立了项目联系;第二方面,我们在扩充我们工程人员的团队,强大技术上的支持是GIF来中国最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利用我们在欧洲的现有资源,同时要在中国扩大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技术部门包括测试、工程部门,大概有30个工程人员在工作。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把我们在欧洲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转移到中国来。
:像今天这种GRC技术研讨会是种很好的市场推广的做法,在欧洲推广市场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吗?
吴立:GIF公司是在1986年的时候成立的,当时一开始做测试,自2000年开始涉足设计开发。说到测试,基本上全球所有大的OEM厂商都是我们的客户,多年来我们和客户都有非常好的关系,我们和OEM厂一起合作项目,做前景分析和概念开发。德国每年12月时都有一个大型产品展会,我们都会设立展台。在欧洲,客户经常到我们这里来寻求开发和工程方面问题的专业支持,因此GIF在德国不需要市场推广,找我们合作的项目太多了,都来不及去做。
所以我刚到中国来时,需要向总部解释在中国成立营销部门,母公司最初觉得不太理解,因为
需要向客户介绍和解释我们的产品及其应用。:中国的本土厂商不光是想有自己的发动机,而且越来越想有自己的变速器。在你们和中国客户来接触合作中,主要是设计开发还是偏重于测试?
吴立:开发和测试都有的。测试也集成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与国内客户的合作主要是协同做全面的开发。当然,如果只需要测试我们也会单项提供服务。国内做自动变速器开发的第一台实验台架就是咱们提供的。
吴立:我们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和在欧洲差不多,竞争对手主要是AVL, ITC等四家。但我们跟他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以前是做引擎开发的,后面转移到变速器方面,但我们从始至终专注于变速器。你能够正常的看到今天到会场的既有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有合作伙伴,有时候你很难界定对手和伙伴,每个企业都有它的核心关注点,同时可能广泛地涉及别的方面,所以在一些不擅长的次要业务方面就会有竞争也有合作。实际上他们对我们是有贡献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保持了我们的进步,大家能一起成长。
最近几年变速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加速阶段,现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变速器--手动、自动、手自一体、双离合、无级变速器等等。相比于已经进入开发高原期的发动机(发动机很难再找到拓展的空间了),可以说
。我个人认为变速器的市场还是足够大的,足够给我们和所有竞争对手充分的发挥我们自己的潜力。:与国内整车企业工程师交流时,他们说整车上各部件的匹配是难题,最好的零配件放在一起不一定产生最理想的功能,你们在这方面是否对中国厂商有所帮助?
吴立:现在很多厂家都推出了自己设计的变速器,之后他们的工作重点可能就是把自主设计的变速器推向市场,要市场化就要提高功能表现;另外一方面,大部分的国内厂商考虑研究到底该选择哪一技术方案时,势必要看哪一种变速器适合自己目前的产品,将变速器与目前的车型完好结合。我们和客户合作是进行的就是这两类工作。其实最难的不是制造零部件本身,而是把最好的零部件能够最好的匹配,因为可能最好的零部件放在一起彼此也会有冲突。
:刚才提到GIF在2003年至2006年对中国的变速器市场做过市场调研,我想问一下,你们得到怎样的调研成果,相比欧洲市场中国的市场需求状况如何?
吴立:这个调研是通过我们在和客户做项目的沟通中来进行的。可以这么讲,各个市场都是不一样的,在欧洲会看到现在大多数是用DCT,而日本多数都用CVT,在北美可能更多是传统的AT,但是
。中国的技术基础还是以手动变速箱为主,到今天为止真正完全由中国工程师自主开发的自动变速箱还没有真正量产上市。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在探索:到底是CVT还是DCT抑或AT适合中国的市场?这个其实导致很多企业都在调整自身方向。
:说到中国变速器摸索技术路线的问题,日前发改委联合国内十余家企业开发DCT,这个项目对你们的变速器业务而言有利还是无利?
吴立:首先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帮助的。项目主要是生产DCT变速器的零部件,而我们的优势是使变速器的各零部件达到最好的匹配,GIF中国和欧洲的资源都会给以支持。实际上这个工程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变速器合作项目中,
。所以说可以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他们的合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去年苏州工厂开业的时候听说在GIF在开发一款全新CVT变速器。
吴立:我们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介绍这款KRG无级变速器,这是我们与5家国际OEM巨头联合开发的最新变速器,但由于保密协议,我不便拒绝透露这5家OEM厂家的名字和投放市场等细节。
:现在本土和国外品牌企业对混合动力车都比较关注。在混合动力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吴立:说到混合动力,我们和欧洲几大OEM在研发并测试相关的混合动力车变速器。另外,我们现在也有自己的混合动力变速器技术。我觉得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OEM厂商考虑混合动力车时,总是放在高端和中端车型上,很少有人想到为小型车开发混合动力款,而
。同时我们还在和欧洲的大学合作,打算提供在已有传统动力车型上转换的技术,就是说可以让客户自己改装成混合动力车型。:现在在中国拓展业务有没有遇到些问题?
吴立: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知识增长的烦恼。最大的问题不是销售,实际上这个市场是很大的,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和培训。作为一个典型的国际性工程公司,首先必须要派工程人员去欧洲培训至少一年,一年的熟悉期过后,还要派一个专家给五到六名受培训的工程人员进行两年的引导期,这个周期很长。所以说我们需要很多的国外工程人员或专家到华来工作,但是专业人员的工资是很高的,人事支出的比例要去看我们能拿到多少项目、我们的人员成长得怎样。总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增长。有些人会问我们去引导教会我们的客户,不怕丢掉饭碗吗?但实际上我们在德国并没有销售团队,那些大牌OE厂商为什么没有自己来做,而是向我们寻求帮助?在知识这方面,它懂的越多,它就越知道它根本就做不了。
:这个问题可能在您那得不到答案--这么多生产变速器的公司,也都是你们的客户,GIF具备最专业的开发和测验实力,从您的观点来看,这几种变速器哪一种是最好的?
吴立:其实没有最好的,关键在于运用,搭配什么最好,你能够正常的看到各类变速器价格都在下降。CVT没有换档冲击,更加舒适,在中国进展速度也很快;AT则强打更多的控制感, AT也可以做到在换挡时和DCT一样快实际上各变速器公司都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很难说哪一个最好,我想以后的趋势可能是他们会非常接近,之后价格将是决策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既然数个本土企业联合搞DCT项目,那么关于像长城、奇瑞等企业之前做自主变速器项目是不是一种浪费?另外由于市场上变速器技术路线混杂,你们在和自主品牌合作时,是否会给以引导?
吴立: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问一下这些企业,我可能不方便对其他公司作出评论,他们之前做的一些投资和努力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浪费?我相信每一个决策投入都应该是慎重的,他们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中国市场眼下仍是一个年轻的、但发展非常快的市场,我们想通过类似于像此次技术研讨会的形式来把我们在华的合作伙伴,还有行业里其他厂家聚在一起,进行探讨,并就这一个市场的发展阐述我们的看法。这个市场正因快速发展,对我们每个公司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甚至邀请我们的竞争对手参会,这一个市场太大了,光靠任何一家都无法掘尽,合作才是我们唯一的方法。
。:在别的市场,我们正真看到日本是CVT和混合动力结合,在欧盟是DCT和柴油结合,别的市场还有AMT和LPG结合。那么在中国您预计会出现怎样的结合方案?
吴立:关于中国市场将来会有咋样的组合方式为主导,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我自己来讲,我觉得手动和自动会成为主导地位,DCT虽然增长很快,但想要取代或占据MT和AT现在的市场地位应该尚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讨论DCT?因为DCT是新的东西,很多公司对它感兴趣,在上面都有很多研发项目。关于CVT的优势,我认为它的优势不在于成本,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日本很多人喜欢买CVT车型,只是因为他们喜欢CVT变速时的感觉,但在美国和欧洲CVT车型价格偏高,所以消费者不太会买CVT车型--这也只是因车价偏高。
实际上欧洲就有这样的例子,欧洲某整车厂非常想引进CVT车型,但后来就是失败了,因为消费者不能接受,所以它又回到了传统的AT。因此在我们向一个全新市场推出某种类型变速器的时候,总是有风险的,某一市场可能对某一类变速器会有特别的喜好(比如日本),你难以扭转。
。:现在GRC租/售/使用的测试仪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那未来有没有可能在本土生产?
吴立:我们已有这个计划了,只是因本土业务刚开始,处于逐步本土化过程中,但是我们已排这个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