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德网址 Fuzhou Yuany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日期:2023-12-11 来源:GRC门窗套
您说过,十年后来看,变速箱的第一个里程碑是DCT,第二个里程碑是KRG,那么未来变速箱的发展的新趋势、即第三个里程碑会是什么?
我们现在看来,第三个里程碑肯定是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因为现在电动车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先举个例子,在上汽的DCT项目里面,是由博格华纳提供离合器,我们来做这个软件。离合器通过软件来控制。离合器是乘驾感受中很重要的因素,现在上汽的项目中已经确定了生产时间,我们在这方面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至于软件部分,未来的趋势是在软件编写过程中,写入这样的模块能快速进行运算,能快速完成离合器片的分开,并准确控制细节,实现驾驶舒适度的提升。
GRC已经和上汽、长丰、天津汽车研究中心以及中发联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请粗略地介绍一下各项合作的进展。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和上汽的DCT项目中,我们负责项目总成、设计、软件和测试。变速箱匹配车型是工作难点,我们已在总成方面取得突破,近期将公布项目投产日期。长丰的AMT项目正按照计划进行,去年看到的是快速成型的样品,今年看到的产品已基本经过验证,接下来做些细微调整和优化工作,这样的产品接近投产日期。
GRC和天津汽研中心的合作在于如何明智的选择更好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市场进行考察来进行挑选。
中发联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联合会,包括生产厂商,主要是双离合器式变速箱主要零部件生产厂商和变速器研发公司。中发联会在各个零部件生产的过程中在双离合器式变速箱方面提供支持。
具体来说,由中发联支持的零部件厂商有6个项目正在进行中。我们的任务是在中发联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利用我们在双离合器变速箱领域的经验出谋划策,通过中发联来间接支持具体的厂商的生产。中发联是15家公司的联合体,有两个项目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上汽和一汽的项目,还有一些是之前慢慢的开始或者计划中的。中发联的理念是在某个领域已取得经验运用到该领域逐步发展过程中,比如上汽的DCT项目,希望把上汽的经验运用于别的厂商。我们也希望可以在经验传递方面起到作用。
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双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在合作过程中能否彼此理解和接近是最具挑战的。合作的一方要去理解质量保证是很重要的,另一方也要对工程的进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有正确的估计。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思维不一样,中国人比较灵活,欧洲人一条路走到底,需要相互理解。
针对小型车的KRG已经是第四代了,技术上也相对成熟,在国外的推广经验有哪些?在中国推广的优势和难点在哪里?
日本市场和欧洲市场都是要求高质量和水准的市场,在工作流程控制方面精准性要求非常高。我们积累的经验是怎样保持高水准,将来也会投入到中国市场。在中国的优势是很多厂商在变速箱方面是全新的开始。在美国,70%-80%的车都应用自动变速箱,制造商有相应的工厂。如果引入新的技术,旧的厂房和设备都不可以使用了,是很大的浪费。在中国,因为这样的领域起步,建立最新的厂房,是最划算的。
难点在于咱们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已经有五个感兴趣的合作伙伴,但我们只可以集中精力为其中一家解决问题。
什么因素促使GRC在中国建立电动车研究中心,并将其作为全球的电动车研究中心?
有很多原因都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建研发中心。第一,我们的经验是如果要赢得市场,要为中国的厂商服务,必须要在中国,两国的思维方法毕竟不同,对于德国人来说,要真正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必须要在中国,才能去转换思维模式。第二,我们始终相信中国是未来电动车发展最重要的市场。第三,在中国的很多厂商是非常有魄力的,所以我们始终相信未来中国不仅是最大的销售市场,而且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也会是最快的。
电动车目前很多标准并未出台,GRC已经有电动车的项目了,那么在软件和标定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在电动车领域我们有很多具体的项目。今天早上吉埃孚工业研究(德国)有限公司总经理Rolf Laufs先生介绍了一款德国亚琛工大研发的车,我们负责这个车里面的软件总成工作。这个软件是专门针对此款车来做的,制定标准是政府或科研单位的事情,不过我们也可以应用我们的经验为他们提供支持。我们要投入在某个具体项目去尝试,通过不断尝试也可以为标准出台提供借鉴。
今天早上德国RWE动力公司首席代表郭进博士说中国和德国发展电动车最大的不同是德国走的是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您怎么样看待电动车在中国和德国发展的不同?
郭博士也提到,德国在电动车领域有很多年的经验,技术比较扎实。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投入了充足的资金,中国比较有魄力,从长期考虑,可以赶上德国在技术上的领先。现在来看德国比较领先,从长远来看,中国肯定是这样的领域领先的。
您如何看待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在中国的发展?吴立:实现纯电动车的话,要实现非常好的基础设施配置,比如充电站和能源的传输。在实现这点之前,混合动力车是必要的阶段。所以现在混合动力车是更合适的,但未来还是会朝电动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