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网址 Fuzhou Yuany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 产能过剩之争:郭文叁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 日期:2024-03-05 来源:GRC构件

  • 详情

  2013年3月11日的两会期间,郭文叁在安徽代表团召开的全员会议上表示,“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石膏、混合材,换算成水泥,年产能不足20亿吨,根本达不到30亿吨。”

  从表面上看,郭文叁的表述,句句属实,逻辑缜密,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0.6亿吨,2012年为21.84亿吨。近两年的实际产量,已远超于20亿吨。此外,据中国水泥协会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水泥产能已突破30亿吨,全国人均水泥产能已超过2.3吨,远超国际人均水泥消费1吨的红线。

  作为中国水泥行业的资深人士,郭文叁对以上数据或许不知道或者不认可,或许不知道中国目前除了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外,还生产了近一半产量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其他品种的水泥。作为海螺水泥的掌门人,郭文叁为何罔顾事实真相,执意认为目前全国水泥总产能不足20亿吨,是有其目的的。

  时隔两个月之后,在5月28日的海螺水泥年度股东大会上,面对机构研究员和到场股东,海螺水泥公司高管就直接给出了答案:“董事长郭文叁认为国家应该放松审批,完全市场化,海螺的优势就真正发挥了。”

  如此观点,让业界哗然。水泥行业已是全国性的产能过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国家再放松审批,那今后全国水泥行业的产能放量会上冲到什么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海螺如不反驳产能过剩,对其在更多区域布点将会造成硬伤。海螺所想要的首先是与同样需要贡献值的地方政府寻求互惠双赢,将项目批文、土地政策、矿山资源收入囊中,在资源配置上,地方政府对海螺是一边倒的支持,力度惊人。海螺自称欢迎竞争,却在很多区域实行垄断排挤。”某行业人士如此评述,值得思考。

  而在全国水泥产能重度过剩的背景下,海螺的优势就能真正发挥吗?海螺的利益就最大化了吗?在这背后,海螺水泥或者是郭文叁,究竟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海螺水泥向来是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海螺到一个地区,先建个水泥厂,然后低价占领市场,逼迫对方出卖水泥厂,而现在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脾气,你打我一巴掌,还要收购我,很多企业想不通,转手就卖给央企了,”某行业人士告诉笔者。

  虽然此言有些偏激,不过却也体现出行业对海螺的态度,能够说是“又敬又恨”。敬的是海螺的生产管理上的水准,其技术无疑是国内的佼佼者,成本管控更是远胜别的企业;恨的是海螺每到一处,必定是以低价占领市场,让其竞争对手头痛不已。

  “他海螺水泥卖230元/吨照样能赚钱,而我们就慢慢的开始亏损了”。别的企业对此颇有微词。海螺水泥于1997年9月1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安徽芜湖。以宁国水泥厂和白马山水泥厂的水泥生产相关的全部经营性净资产作为长期投资,于1997年10月21日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2002年2月7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1997年8月,海螺成功控股宁波星港水泥有限公司,重组建立宁波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这是海螺集团实施沿江、沿海“T型”发展的策略后,控股成立的第一家粉磨站,它是海螺“熟料生产基地+水泥粉磨站”发展模式的开山之作。

  海螺水泥成立之初,就实施了沿江、沿海“T型”发展的策略,推广“熟料生产基地+水泥粉磨站”的发展模式。而这一个模式在以后的十多年扩张中,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其优越性。以矿山资源和畅通水道为依托,在2002年A股成功上市之后,海螺水泥更是大肆扩张,把矿山与水道运输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郭文叁在水泥行业耕耘几十年,很清楚这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生产技术是大家通用的技术,没有独家的技术优势,也没有专利限制或是要自己去投资研发;生产设备也是,只要出钱谁都可以买到,且全球供应商众多;人力资源方面也是,基于企业或行业已有的人才,且各专业院校每年源源不断输出的学生,加之企业的培养,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此,只要你有钱,看上水泥这个行业,你就可以在有矿山、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去投资建一个水泥厂。郭文叁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认为海螺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更低的成本。

  在海螺水泥成立之初,其目标就是世界前三强,依托石灰石矿山而建,依托水道运输,再加上“熟料线+粉磨站”相结合,看似已经很完美。然而这些也能复制的,海螺另一手便是率先利用新技术,走在行业的前沿,同时逐步形成优越的内部管控机制。这一切有机的结合,实际上从海螺成立之初,郭文叁就已经定下了步调,那就是做技术上的领头羊,战略布局上的优势方,最终的目的是更低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