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网址 Fuzhou Yuany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产品中心首页 > 产品中心
  • 【48812】话说杨浦丨沪江大学榜首幢综合性大修建:思晏堂

  • 日期:2024-06-16 来源:产品中心

  • 详情

  每所大学都会有几幢最具代表性的老修建,这些老修建一般建于校园草创期,是大学的标志和见证。对上海理工大学而言,最具代表性的老修建则是1908年建成的思晏堂,它是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榜首幢综合性大修建。

  1908年1月21日,沪江大学为榜首幢综合性大修建——思晏堂举办奠基礼。

  奠基石的运送颇费了一番曲折,最后由上海船只公司派船专门运送到校园。这块飘洋过海而来的奠基石对沪江大学来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正如魏馥兰所说:“这石头不仅是思晏堂的奠基石,也是整个校园的奠基石。”1月22日的《字林西报》和1月24日的《北华喜讯与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对思晏堂奠基仪式进行了报导,完好记载了奠基礼和三位嘉宾的讲演内容。

  1908年末,思晏堂完工。由清水红砖、石头和美国松木建成的思晏堂,南立面有双联尖券,山墙有玫瑰窗,双坡红瓦,南向进口选用组合柱式门廊,东向进口有拱形门洞,是典型的美国学院哥特式修建风格。随后的校园修建以其为中心,形成了前期校园布局。从此开端,思晏堂与校园一同走过百年风雨,见证前史跌宕起伏,又一同在浦江大潮中迎来了新时代。

  1914年,沪江大学学生陈子初在《沪江大学记》中对思晏堂作了详细描述:“思晏堂面南背北,高凡四层。其前有台,以‘思晏堂’三字缀其上。堂之基层,中设会客厅……一二层除礼堂、藏书楼、客厅外,余悉为教室。三四层为斋房。”除礼堂、图书馆、会客厅外,思晏堂还用作办公室、教室和宿舍,乃至还兼有博物院的功用,是当之无愧的“综合性”大修建。

  1920年,思晏堂迎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3月24日,陈独秀在思晏堂礼堂对全体学生宣布讲演《什么是“新文明”运动?》,1922届学生苏灿福记载讲演内容。陈独秀以为科学、品德、文学、美术、宗教和音乐是六种新文明,建议“我国的旧文明,许多不满人意的当地,所以必需要改动。且不特要改动,还要采纳西洋的学说,以补偿它的缺乏。”

  两个月后的5月25日,孙中山来沪江大学,在礼堂宣布讲演《我国之再造》,苏灿福也记载了他的讲演。孙中山在讲演中召唤沪江学生“要担国民的大职责,作了一般公民的榜样,代四万万人谋美好,使我国和欧美各国齐头并进。”他的讲演激发了在座听众的爱国热情。沪江1923级学生贺威圣其时正在东吴二中读书,他听完讲演后心潮澎湃,和孙中山沟通并得到孙的赞赏。贺威圣回想道:“这次碰头,使我深入认识到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一位最才智、最巨大的政治思想家,并且是最英勇、最精干的实行家。”1924年贺威圣参加我国,1926年被任命为杭州地委书记,被捕后壮烈牺牲。

  思晏堂是沪江大学最早的一幢大修建,也是最重要的一幢大修建。上海理工大校园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姓名大多都与思晏堂有关,他们或多或少都曾进出思晏堂,在思晏堂留下作业、学习、读书的身影。闻名法学家吴经熊在其自传《逾越东西方》中记载了他在思晏堂做试验的情形:

  “有一天,我在化学试验室做氧气试验时,好奇心大发,想看看氧在瓶里会怎样焚烧。我试着用火柴点着它,但瓶子立刻就爆成了碎片。其时我凑得很近以便于调查,却万幸未受损伤。”

  1915年,和思晏堂规划风格类似的思裴堂建成,男生宿舍搬离思晏堂。1922年,被誉为“国内仅见之修建物”的科学馆竣工,思晏堂不再用作试验室。早在1920年,沪江开端接收女生入学,思晏堂一度就用作女生宿舍,直到1923年怀德堂建成。1928年,雄伟气度的图书馆完工,沪江学生排着长队,将存放在思晏堂的图书一本一本传过来。西乐队在一旁吹打打气,学生们和着琴声歌唱,欢欣雀跃,其乐融融。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沪江大学被闭幕,旧址成立了一所新式的社会主义工业校园。校园将思晏堂三、四层用作宿舍,一、二层用作教室。校园里洋溢着破旧立新、建造新生活的火热气氛。

  1956年9月24日,上午气候尚好,下午2点多,思晏堂三、四层宿舍空无一人,一、二层教室只要少数师生,同学们大都去科学馆上试验课或去工厂实习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劫难忽然来临!

  起先,从南边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声响,响声渐渐的挨近,胆大的同学向窗外张望,只见一股巨大的“黑风”夹带着油桶和圆木向思晏堂直扑而来!思晏堂的尖顶轰然被掀到高空,墙面、楼梯、楼板一同被暴风扯起,在空中歪曲狂舞后又被重重抛落。而这全部只是产生在几分钟之内!

  灾祸形成供电中止,电话无法打通。肖流,时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他拼命跑了两站路到邻近的上海机床厂打电话,向一机部汇报状况,并向上海市有关部门求救。这次突发的龙卷风灾祸形成37名学生逝世,158名学生受伤。在上级紧迫救援和全校师生一同尽力下,9月28日校园正式复课。1957年5月15日,思晏堂完结重建。重建后的思晏堂由本来的四层改成三层,原有的礼堂也被撤销。语文教师吴丕绩特意撰写了《教学楼重建碑记》,记载了龙卷风产生的时刻、受灾程度和救援状况,鼓舞师生要自我鼓励、自我鞭笞,学习近代科学,以此减轻自然灾祸带来的丢失: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狞飙发海上,俗所谓龙卷者也,突袭沪东,而吾校教学大楼适当其冲……窃念近代科学之盛,一凡天灾地变,类能防患于未然……今党与政府日以发达科学为召唤,而吾师生将何故自励……”

  修建无言,修建却又“有声”。现在,116岁的思晏堂静静矗立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听黄浦江潮起潮落,看堂前云卷云舒。每座修建都有自己的“魂灵”,对思晏堂而言,它的存在便是上理百年前史最好的见证。